返回首页

3到4岁幼儿园礼仪培训(幼儿礼仪教育4)

来源:www.jxlyw.net 时间:2023-06-01 07:07   点击:298  编辑:admin   手机版

1. 幼儿礼仪教育4

关于4岁儿童教育的问题是一个大概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首先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讲信用,避免吵架,避免大声说话,避免喧哗,避免说脏话,这都属于教育的内容。平时在日常的生活里与孩子交流沟通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语速缓慢,这都属于教育的内容。

4岁的孩子在日常的生活里应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学会讲卫生,应该培养孩子自己独立上卫生间,培养孩子自己独立吃饭,也应该培养孩子学会礼貌用语,学会礼让,这都属于教育的内容。4岁的儿童在日常的生活里也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2. 幼儿礼仪教育的内容

(一)在晨间接待时,是否微笑,声音是否洪亮,站姿是否标准,是否和义工家长主动问好

(二)和同伴友好相处,知道谦让,乐于助

(三)规则意识强,能自觉遵守《班级常规》和《幼儿园礼仪行为规范》

(四)能很好的掌握已学过的礼仪知识,并会运用

(五)能安静用餐,不挑食,不浪费

3. 幼儿礼仪教育儿歌

大象见面鼻子摇,小猴见面抱一抱。

我见老师问声好,老师夸我懂礼貌。这是一首教小朋友懂礼貌的儿歌。教导我们从小要学会懂礼貌,小动物们用它们的礼貌方式问候,我们也用我们的礼貌方式问候。

见到老师和同学,朋友问声好大家都相互尊重世界会更美好。

4. 幼儿礼仪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幼儿一日常规活动包括: 一、晨间及离园活动对幼儿的要求: 1)衣着整洁,愉快来园,接受晨检,带手绢(餐巾纸)。 2)有礼貌地向老师、小朋友问好,向家长说再见。 二、生活活动。对幼儿的要求: 1)认真洗手,方法正确,能排队轮流不拥挤,不玩水,节约用水 2)安静进餐,坐姿良好 三、户外活动及自由活动。对幼儿的要求: 1)便后洗手,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2)需要时能随时入厕。 四、教育活动。对幼儿的要求: 1)听从教师要求积极参加活动 2)坐姿自然端正,会搬椅子,学会正确的姿势最安全和省力的搬椅子,知道危险的搬椅子方式,如扛在头顶放下椅子时会砸着其他小朋友,钩住椅背后面更容易碰撞其他幼儿的腿步。 五、游戏及区域活动。对幼儿的要求: 1)情绪愉快,能积极参加集体游戏,又能自选游戏活动。 2)遵守游戏规则。

5. 幼儿礼仪教育内容大全

幼儿园德育常用的礼貌用语:

小朋友,讲礼貌,见老师,问声早;见同伴,问声好;告别时,说再见;向人家,借东西,说一声,谢谢你;踩了人,多着急,快快说,对不起;碰了我,不生气,轻轻说,没关系;小朋友,要友好,不要做,小霸王;小伙伴,手拉手,你我他好朋友;家务劳动要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6. 幼儿礼仪教育的特点

1、 礼仪的萌芽时期是在公元前5万年到公元前1万年期间。

礼仪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萌芽,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会为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初创时期在公元前1万年到公元前22世纪。

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0左右。

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殷王朝后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

4、礼仪在东周时期的发展和变革。

西周末期,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5、礼仪的强化时期在封建时期的强化。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天人感应”之说。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 。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

6、 礼仪的衰落和变革。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当清王朝土崩瓦解后,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8、当代礼仪时期,就是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礼仪建设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广阔的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往大了说有接近两万年的历史了吧,往小了说也有三千多年。

7. 幼儿礼仪教育4个方面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知、情、意诸方面日积月累、融会贯通,共同作用于行为的结果,是品德发展中质的飞跃。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教育是创办优质教育的基础。因为习惯决定人的素质,习惯决定人的命运和发展,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内在素质的提升和外在表现形式的养成,不论对学生实现现阶段的成功,还是对学生终身的发展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会使学生受益终生。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工程。小学生正处在长知识、学做人的关键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模仿性强,我们应该抓住这一黄金时期,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实施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一、明理求知,启发思考

所谓明理,就是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进行内在激励。

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律,获得正确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之目的。

行为习惯是内在认知的外显形式。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对行为规范的认同内化和具体实践的过程。对其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注重行为训练,使之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习惯。

我们应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班队会活动、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参观、观看专题片等多种形式,采取老师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二、精心立标,循序渐进

  所谓立标,就是建立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对学生习惯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习惯养成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养成教育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设立适当的目标体系,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能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因此,我们应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小学德育目标》结合起来,并注重从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深度探索养成教育的本质,建立教育目标体系。

在设计习惯培养目标时,首先我们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划定生活好习惯、学习好习惯、品德好习惯三项大目标。再按照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内化、由引导约束到自觉行为的原则,分低、中、高三个阶段分别制定小目标。低年级侧重于培养基础性的、浅层次的良好习惯,如在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上,低年级的目标是守时惜时,生活有规律。主要是养成按时作息、独立睡觉,按时起床,按时上学等基本生活习惯;中年级的目标是生活有节制,有规律,自我约束,自我调节。主要是养成帮助家长做家务,合理安排时间,做事有计划,学会保护个人隐私等良好习惯;高年级的目标则提升为引导学生合理消费等,主要是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念。

三、树立榜样,引导模仿

夸美纽斯说:“孩子和猿猴一样地爱去模仿他们所见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坏,甚至没有吩咐他们去做也是一样,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们学会运用他们的心里以前,先就学会了模仿。所谓“榜样”,我的意思是活的榜样和书本上取来的榜样都在内;事实上活的榜样更重要,因为他们所产生的印象更强烈。”

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对学生形成良好习惯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做出表率。教师要自觉从小处着手,以礼仪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与学生形成和谐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快乐的学习氛围。《论语·子路》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老师举手投足间都孕育着教育。当地面有纸时,我们要以身作则赶紧捡起;看到教室桌凳歪斜时,要马上动手排整齐;学生摔倒了,我们要冲过去将其扶起……这一切,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学生都会照着我们的样子去做。

经过长期有意识的学习、实践、积累,教师的言教与身教就会得到完美统一。同时我们还要善于发挥学生中优秀者的示范作用。因此我常常用放大镜去寻找、去观察学生的优点。如“某学生读书非常专心”、“某学生劳动积极主动”、“某学生活动文明守纪”等等,学生行为习惯的每一点长处,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并将之树立为榜样,明确要求学生在什么方面以谁为榜样,向谁学习。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

四、环境熏陶,潜移默化

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着示范、约束、矫正和激励的作用,精心营造一种高品位的学校文化,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因此学校文化的建设不仅要追求物质文化的现代化,更要重视人文文化的先进性,在物质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下,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营造养成教育的物质环境。

我们要努力让每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习惯培养的可利用资源,由此形成别具一格的门厅文化、走廊文化、教室文化、专用教室文化、操场文化。孩子每天沐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会受到熏陶感染。例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走廊里勿喧哗”,“请讲普通话”,楼梯上的提示语,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大家”,“校园是我家,关爱你我他”,“请字先行,一路畅通”等,这一句句学生自编的提示语如春风般吹进每名学生的心灵。

我们还将十个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和“养成十个好习惯,争做佳春好少年”活动的评比栏共同布置在学校二楼大厅,师生每天上下楼都能看得见。各个班级均设有富有个性的评比栏。如:礼仪评比栏,读书展示栏,班级之星,看谁先登顶,好习惯伴成长等,经过学生精心的设计和布置,教室的每一块墙壁都具有养成教育的内涵这些无声的语言会成为学生自律最好的行为导师,同时也将成为学生自律与他律相统一的催化剂。

(二)营造养成教育的精神环境。

首先我们利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国旗下的讲话”讲习惯养成的意义、方法等;其次是各班利用开学后的第一月第一周召开一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班队会。再次是建立“好习惯积累卡”,广泛开展“我的好习惯”记事活动。最后是开展以开学典礼、入队为主题的活动,通过以上方法,激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调整,强化自律,逐渐形成良好习惯。

礼仪示范岗是激励学生进步的动力,每个班级的大门两侧在下课时都有文明礼仪示范岗的展示,从他们的笑脸和规范的队礼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份荣誉的珍惜。这是班级全体师生对他们在养成教育活动中的肯定。橱窗里养成教育活动成果的汇集,是师生共同努力,体验成功,享受快乐地展示。

  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丰富的育人内涵,凝练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承载了厚重的历史积淀,凸显了鲜明的学校特色,展示了美丽的师生风采。  

五、强化训练,导之以行

  养成教育始于“养”,终于“成”,以“养”为手段,以“成”为目的。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导之以行”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训练法。训练要强调反复二字,不反复训练难成习惯。为此,在学生的行为训练中,我们还应注重“强化”二字,尤其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外在强化往往起着根本的作用。

因此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采取活动渗透,外在强化的方法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熏陶,丰富道德情感体验。首先开展“日常行为习惯我知道”教育活动。开学初,各班都要组织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并通过宣传栏、主题班会、开展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加深了解《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及具体要求。我们还开展了“佳春小学生形象大讨论”活动,以引导学生去寻找、反省自身或他人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使其在反思、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各班推荐两名良好习惯养成进步快的学生参加我们组织的“告别陋习,做文明少年”、“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演讲比赛。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如六一儿童节、国庆节的文艺汇演、为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倡导的“让孝敬成为习惯”活动。即“说三句祝福的话语,做一件家务劳动”以及“今日我当家,今日我理财”活动;教师节为教师献词献祝福等等,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各班的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别具特色。有的班级开辟“周行为导航语”专栏,各班结合本班实际,确定一个小的习惯养成主题,然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具体化,写在“周行为导航语”专栏里,用以提醒同学时时规范自己的行为。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讲卫生习惯,有的班级开展“三对”活动。即首先对自己负责,搞好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物品摆放有序;其次对集体负责,自觉保持环境卫生,在教室和校园内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再次对社会负责,不乱扔废旧电池,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扔垃圾时自觉分类、在公共场所不喧哗。这样,从个人到家庭、学校,再到社会,由低到高逐层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仅如此,我们还让学生参加街头禁毒宣传,参加“3.15”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六、社会实践,体验成功

实践体验法是一种通过践行《规范》要求,体验成功快乐,强化良好习惯的方法。组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履行《规范》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既是一种行为训练更是一种意志锻炼。

学校可以通过公开招聘和班级推荐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不同年级开展“我当一日值勤教师”、“我当一日班主任”、“我当一日升旗手”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学校各个岗位的重要性。以“自主寻找、自主选择、自主创设”为宗旨,组织引导学生找岗、争岗、创岗。开展“小岗位我能行”活动,班级的所有工作都有人管理,每个学生都有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岗位。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培养学生待人友善,观看比赛文明喝彩这个习惯时,我们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艺术节展示、六一文艺汇演、诗歌演唱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怎样做才是一个文明观众。我们还将参与活动的过程作为训练过程,提出细化要求,包括学生坐姿、站姿以及鼓掌的要求都逐一明确、训练。活动结束后通过评选文明观众,对学生良好的行为及时鼓励和表扬。这样一次次的有指导性的训练,使学生自觉做到在校内、校外观看比赛时文明喝彩,并从中体会到尊重他人、待人要友善。

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还应明确并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在丰富多彩的阵地教育活动中,加快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一次活动,便是一次体验,一次体验,便是一次强化。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先烈,请老一辈革命家讲述先烈事迹,并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入队仪式;平津战役纪念馆也是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敬老院、每片绿地都有孩子们忙碌的身影,那像模像样的“小记者”,那严肃认真的小交通指挥员,那勤快能干的小志愿者,都体现了孩子们良好的道德规范。

七、家校联手,形成合力

家长是学生习惯养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行为习惯、教育态度对学生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家校育人网络。

学校要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介绍习惯培养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作为父母,既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购置必要的书籍、学习用具,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应在言谈、行为、思想、信仰、习惯、爱好等方面提供优良的示范。父母要求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以身作则,才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

如每学期我校就举办一次“优秀家长”评选工作,家长把自己教子的科学方法及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做法用书面的形式总结出来,全校评选出百名好家长。并请教育专家和优秀家长代表为全校家长作报告。家长通过撰写征文、听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素质,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学生做到在校在家一个样,促进行为习惯的内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教育连续性,提高教育实效性。

(二)引导家长参与评价。

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开展 “感恩父母、体验亲情”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活动。活动中学校定期布置系列亲情作业,引导孩子经常性地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召开“感恩父母,幸福成长”的家长会,按照高、中、低三个年段分层次进行感恩教育,为日后坚持发扬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们还应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其获得更佳的效果。同时将学生守则及一些规范中的内容化为可实践的东西,让学生分阶段,有重点地在家中“练习”,并定期召开家长会,或通过家校联系本,让家长把“练习”结果向老师汇报,如外出回家打招呼,尊敬长辈等。我们可以与家长结对子,渗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师生共同填写家庭基本情况,教师填写不良行为习惯发生的时间和主要事实、教学效果;家校共同分析原因,进一步研究矫正措施,使看法趋于一致,形成教育合力;进行效验跟踪记载;开展矫正评价。

八、反馈激励,督促评价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现象,这时除了靠自身努力还要靠同学、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起作用,这样更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建立巩固,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

(一)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在单项评价方面,根据学生日常的表现,每学期评选“卫生之星”、“健体之星”、“礼貌之星”、“守纪之星”、“朗诵之星”、“书法之星”、“歌唱之星”、“自理之星”等星级小明星。在综合评价方面,开展校园“佳春之星”评选活动。

(二)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学校每学期都要评选“养成教育星级班级”,这是在一个阶段内的终极评价。另外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强调各班养成教育常规管理的变化、进步、发展,实行动态评价、过程评价,体现管理中张扬个性的一面,促使各班在养成教育方面不断取得进步。 (三)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在评价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求学校内部、教师内部、学生内部搞评价,最后还要请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及上级领导到学校问卷及座谈,对学生行为习惯及学校养成教育工作进行评价。

(四)外部评价与自主评价相结合。在对养成教育进行的常规检查和评价中,除了坚持外部的督促和强化评比检查外,还应注意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坚持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纪律约束与自我要求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手段。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家长不断地督促引导。我们要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应始终坚持“好习惯广而习之,好习惯常而持之”理念。因为我们坚信: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今天我们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明天学生定会收获幸福的人生。但我们也深知,养成教育的实施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心智与精力,需要探索出更好的实施途径与办法为之保驾护航。

8. 幼儿礼仪教育4个学会指的是什么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礼仪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被人们作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准之一,以及体现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礼仪,简单说就是一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所以还是非常有必要对孩子从小进行培养。

 

根据相关专家分析: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期在2.5岁—6岁。这也正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期,所以把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之中,通过老师文明礼貌言行去感染孩子,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简单来说从小培养孩子礼仪教育的意义不仅可以懂得文明礼貌,尊敬父母长辈等,同时也会让孩子学会懂得感恩,促进孩子的人际关系,以及提升孩子的意志力等等。因此幼儿园时期礼仪教育意义重大!

9. 幼儿礼仪教育方案

步骤/方式一

月嫂培训教程包括:

新生儿护理:新生儿日常护理:洗澡、抚触、游泳、婴儿操、冲奶、喂奶、喂水;  

步骤/方式二

新生儿生活护理:培养宝宝生活习惯,作息时间,新生儿潜能开发。  

步骤/方式三

生活护理:换洗尿片;清洗消毒宝宝衣物;消毒奶瓶;清洗产妇衣物;打扫产妇房间卫生。  

步骤/方式四

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礼仪礼节;卫生知识;生活小常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