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清朝面圣礼仪(唐朝面圣礼仪)

来源:www.jxlyw.net 时间:2022-12-03 15:10   点击:94  编辑:admin   手机版

内容提要:【顿首稽首叩首空首】热度:113

1. 清朝面圣礼仪

臣子面圣时“啪啪”两声拍打双袖原意是要将袖口翻下来(但并不打膝盖),此为清朝特有的一种程序礼节。

在现代影视剧中也可看到,清朝礼服、祭服等宫廷服饰袖口上均缝有袖头,称箭袖,因形似马蹄,故又名马蹄袖。

它在正式官服上——包括皇帝、皇后等朝服上都有(可参考清帝王朝服像)。

马蹄袖平时是翻上去的,在朝见皇帝时再将两个袖头放下来,下跪的同时将前肢搭在地上,行磕头礼。

这种马蹄袖当时只用于正式的官服或宫廷服饰,平民百姓是不能穿带有马蹄袖的服饰的。

2. 唐朝面圣礼仪

师徒四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灵山圣地,拜见佛祖,却因不曾送人事给阿难、伽叶二尊者,只取得无字经。燃灯古佛派白雄尊者提醒唐僧师徒又返回雷音寺,奉唐王所赠紫金钵做人事,这才求得真经三十五部五千零四十八卷、返回东土。不想九九八十一难还缺一难未满,在通天河又被老鼋把四人翻落河中,湿了经卷。

唐三藏把佛经送回长安,真身又返回灵山。三藏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僧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孙悟空成了正果,金箍儿也自然脱落。自此五圣成真,共享极乐

3. 清朝见礼的动作

参见: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叩见:是以磕头之礼拜见;拜见:拜访会见——从客人方面说是会见地位高或辈分高的人;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服务是中国封建礼仪的最大特点,因而礼仪中处处体现着尊卑差别。而足以显示这种尊卑的,恐怕要属跪拜之礼了。封建社会,臣子见皇帝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百姓见官员须先行跪拜;下级官员晋见级别相差较大的上级时要行跪拜礼;子孙晚辈拜见长辈要跪地磕头请安;祭祀祖先当然也要磕头。

4. 清朝跪拜礼仪

古代人作揖。尽管现代人对待传统礼仪没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样严谨,但原则性的东西不能弄错。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于其上是“吉拜”,表示尊重,用于见面、告别等场合;相反的手势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一种比较常见的说法是跟尊卑有关,因为古代人以左为尊,左手在上面表示尊敬,但也不能说右手在上表示不尊敬,毕竟丧礼也是很严肃的场合,只是为了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这样也能解释为何男女相反,因为在古代女性地位比男性低。

5. 清朝人见面礼

订婚礼俗记要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仍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其过程如下:

·新郎先在家行完家祭,而后与媒人同乘一车前往女方家迎娶。下了车,进了门,红包可跑不掉哦!

(一)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凑成双数)、车辆(六辆或十二辆)、聘金(双数且用红纸包装妥当)、六件礼。

(二)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

(三)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

(四)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订下终身后如何下聘

“吃米香,嫁好婿”,六礼中要有米香饼。

·为什么要准备四色糖呢?

是象征新人甜甜蜜蜜,白头到老的意思。

聘礼不仅代表男方报答女方家长的心意,护矗篙匪蕻睹戈色恭姬感谢女方家含辛茹苦抚养即将过门的新嫁娘,同时也代表了男方的面子。所以大多数都愿意添置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而且每件聘礼也都包含了讨吉利、增圆满的象征意义。

聘礼通常分简单的六件礼或讲究的十二件礼,聘礼的多寡依照个人的预算安排,同时不妨托媒人向女方家长请教,询问女方意见,做个两全其美的排场。

·男婚女嫁正式登场

霹哩叭啦!鞭炮声响起,男方迎娶的人到啦!当天要进行祭祖、奉茶,直到戴上牵手到白头的戒指后才算礼成。

·大礼过后,女方如何回礼?

中国人一向讲究“礼尚往来”,在男方过大礼后,女方自然也要备回礼,可不能让男方空手而归啊。

汉族--婚俗

过去汉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大都是父母从小就给订了婚,有的还指腹为婚,即孩子还未出生,双方父母就为他们确立婚姻关系。

同姓不婚: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始于西周初期,是周民族实行族外婚时遗留下的规定。春秋时,人们同姓婚会造成后代畸型及不育已有进一步认识,但同姓婚配仍在贵族中时有发生。战国后,以氏为姓,汉代以后,姓氏不分,因而同姓不婚多有不禁。至唐代,对同姓婚又循古制,予以禁止。宋、元一宗唐律,同姓为婚乾杖而离之。明、清时地域更大,人口众多,早成为以地域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原先以血缘为基础的氏族。故《明律例》与《清律例》均分同姓、同宗为二,中表面规定两者皆禁止通婚,实际同姓而不同宗也可以结婚。清末册律,将同姓不婚与亲属不婚合并,只禁止同宗结婚。

订婚前要请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订婚时,由男方给女方一些财物作“订礼”,结婚时女方也要带给男家很多财物,叫“陪嫁”。

举行婚礼那天,新郎要坐上礼车或花轿,到女家去"迎亲",礼车或花轿前边有乐队。新娘被迎进男家后,要参拜天地和父母。礼毕,新婚夫妻入洞房。这时男家设宴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有的地方还有闹洞房、听壁脚的习惯。

查日子:汉族婚姻风俗。又称报日子。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农村议婚订婚的一个步骤。男女青年相识了解后,禀告父母,托媒沟通,男方给女方送彩礼,然后定婚期。

旧时多先请算命先生排“八字”,如命相相合才进行。有些地方双方家长相会为子女订婚。如全州县一带,双方意见一致后,媒人代男方送酒肉衣料给女方,约定日期陪同女方家长和舅舅到男家相会,男方设宴款待。小伙子执壶斟酒,先敬女方舅舅后敬自家舅舅,然后先客后主依序敬酒。双方商定婚期,订婚告成。尔后男女送女方重礼、聘金,女方准备嫁妆,男方准备家具,依期举行婚礼。如女方催婚,便做一对糯米粑(俗称“团圆粑”)送到男家,男方心领神会,盛情款待并请左邻右舍陪客。一般均尊重女方倡议将婚期提前。

贺郎歌: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兴安县一带。拜堂、晚宴后,亲友簇拥新郎于正厅,唱贺郎歌。即兴现编贺词,也有戏谑、诙谐之词。亲友唱一首,新郎饮一杯酒。唱到半夜,送新郎入洞房。女歌手闭门以待,男女对唱《开门歌》,尽兴方开门。进门后唱歌闹房,由“恭贺新郎酒一杯”唱到“十杯”,新郎依次由1饮到10杯(酒力不胜者可由男歌手代饮)。然后唱《交欢酒》,新人双双同饮一杯。最后歌手扣门唱《扣门歌》以结束婚礼。

坐红堂: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男女青年结婚前夕分别在自家祭祖并接受尊长训诫。新娘穿红挂饰,由同班姐妹相伴,端坐堂屋细声委婉唱《哭嫁歌》,念父母恩,叙姐妹情。姐妹们叮嘱新娘过门后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赞新郎俊秀勤劳。当新娘诉说不如意的心事时,姐妹们多方劝慰。唱到深夜衣依依告别并赠礼品。新郎亦由同班兄弟相伴坐在自家正厅,接受长辈勤俭理家,为人处世之教。教导结束老人退堂,小伙子们说笑打诨追新郎,欢乐深夜方散。

讨钥匙: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北全州县一带。新娘之嫁钥匙,由其年幼弟妹或侄男女中任“送亲郎”掌管。拜堂前,新郎向送亲郎送封包讨钥匙,以便拜堂后打开箱子,展示其中谷米钱物,象征婚后五谷丰登、家庭富裕。送亲郎嫌少不接,新郎多次添加。送亲郎收下封包,新郎讨得钥匙后,欢欢喜喜与新娘拜堂。

看屋:汉族婚俗之一,农村议婚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又名看家门、查家。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届时女方和两位称为“陪姑”的姑娘在10多位亲友的陪同下,到男女查访家况(也有女方本人不去的)。男方设宴款待。媒人介绍议婚双方相识。女方亲友代提财礼要求,男方当时通常一概应承,并赠诸宾客“行脚钱”。次日,双方通过媒人细议。有些地方还允许进入议婚男子内室翻箱倒柜察真情实况,之后再通过媒人议婚。

黑房抢亲: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桂东贺县一带。在下程山区,新娘哭嫁两天两夜后,过门之日清早与女伴们同藏黑房。男女迎亲队伍到达后,新娘的兄长(或堂兄表哥)和亲威中的男青年破门而入。女伴掷沙子挥竹枝抵抗。抢者力图将女伴们拖出门外以排除干扰。如两个抢者败阵,则增到4人乃至10多人,直到把新娘强背出门。再由男方迎亲队中的两个(或4个)女子轮流背新娘到郎家。抢亲角逐中,男给女抹锅烟墨,女撕男衣衫,使古抢婚遗风演变为男女青年的打闹嬉戏。

拜堂彩语: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广西多数县乡。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程序。常由新郎的舅舅点燃供桌上的一对喜烛,并说彩话贺喜祈福。如桂东贺县一带常用彩语:“龙独光光,高照华堂,夫妻并寿,福禄成双”、“手拿花红丈二长,恭喜外甥娶新娘,鸾凤和鸣添福寿,夫妻和睦百年长。”祝词说完后,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宗,并对拜成亲。

回门:旧时汉族婚姻风俗。即成婚后三、六、七、九、十日或满月,女婿携礼品,随新娘返回娘家,拜蝎妻子子的父母及亲属。自亲迎始的成婿之礼,至此完成。此俗起于上古,泛称“归宁”,为婚后回家探视父母之意。后世各地名称不一,宋代称“拜门”,清代北方称“双回门”南方称“会亲”,河北某些地区称“唤姑爷”,杭州称“回郎”。近代通鲍在婚后第三天,又称“三朝回门”。此为婚事的最后一项仪式,有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赐,女婿感谢岳父母及新婚夫妇恩爱和美等意义,一般,女家皆设宴款待,新女婿入席上座,由女族尊长陪饮。新婚夫妇或当日返回,或留住数日,若留住时,则不同宿一室。

6. 清朝面圣礼仪有哪些

清朝大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辫子、还有上朝是齐声同喊的喳和左右拍袖子单漆下跪。

清朝大臣为何齐声喊喳? 喳,这个字里含有遵命的意思。这个字是明朝女真贵族对家中的仆役发出命令时,仆役的回应,是一种典型的口语。清朝大臣下跪前为何左右拍袖子? 拍袖子是要把自己的袖子口翻下来。清朝是东北的渔猎民族,袖口朝外,打猎时可以束口保护手腕,平时放下来遮风保暖。看到皇帝就要马上把袖子翻下来,寓意如下。

1、面圣,表示不能不洁,要祛除灰尘。

2、表示自己两袖清风。

3、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两个传统寓意都很完美,让人们两袖清风,做一个清官。

7. 清末见面礼仪

鞠躬:日本是一个极其注重礼节的国家,见面时一般都要互相问候,脱帽鞠躬,眼睛向下,表示诚恳的态度。日本妇女温柔体贴,每天鞠躬无数次,对男子亦十分尊重。除了日本之外,朝鲜人见面也行鞠躬礼。

双手合十:这种礼仪多见于信奉佛教的国家,比如说泰国。泰国人见面时往往低头问候,并将双手合十于胸前。小辈见长辈双手举到前额高度,平辈到鼻子高度,而长辈还礼则只需到胸前即可。另外,泰国认为头部是神圣的,不能随意摸别人的头。

打躬作揖:作揖无疑可以算作是最古老的一种见面礼仪,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前,至清朝的“拱手”礼,延续了几千年,至清朝覆灭,西方新思想传入,作揖、打躬之礼也逐渐销声匿迹了。

打躬作揖:作揖无疑可以算作是最古老的一种见面礼仪,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之前,至清朝的“拱手”礼,延续了几千年,至清朝覆灭,西方新思想传入,作揖、打躬之礼也逐渐销声匿迹了。

握手:握手是现在社会大多数国家相见时最常用的礼节,广泛运用于政要、商要和普通百姓之间。行握手礼时,一般要求主人主动,男士必须光手,女士则可以戴手套。另外,握手不能交叉,也不能一只脚在内一只脚在外。

拥抱:在欧美、中东及南美洲常见的礼节,一般用于熟人和朋友之间,有时伴随着接吻礼,是比较亲密的一种见面礼仪。这种礼仪一般用于同性或者亲密的异性之间。

吻手礼:吻手礼源于古代维京人用手向其日耳曼君主递礼物的风俗,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是一种仅对贵族已婚妇女实施的礼节。吻手礼一般在室内举行,并且仅限于手腕以下部位,一般是指背

跪拜礼:跪拜之礼,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周时就有稽首、顿首、空首三大跪拜礼仪规定,行礼者必须双手叠加膝前,叩首到地且停留多时。这种礼仪一直到辛亥革命时才伴随着封建制度一同灭亡。

吻脚礼:吻脚礼是由东方传入,表示一种拜服的态度,往往是被征服者或者臣民对统治者所行的大礼。《旧约》和《新约》中都有关于吻脚的记载,表现一种宗教臣服。在非洲某些地区,现在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礼节。

举手注目礼:举手注目礼是专属于军人的礼节,军人行军礼时举右手,手指并拢,指尖触帽檐,两眼注视对方,直到对方答礼才可放下手。遇到长者或者长官时,军人必须行军礼。

点头礼:点头礼一般用于平辈和同级别的人之间,属于比较快比较生疏的礼节。一般两人在路上行走相遇可以在行进中继续施行点头礼,长官对部下、长者对晚辈答礼也可以用点头礼。

接吻礼:接吻礼是西欧流行在亲人、朋友、夫妻之间的亲昵礼节,一般只能在受礼者脸颊上轻吻一下,不能发出声音。感情激烈时,比如说遇到喜事或丧事,也可以使用接吻礼,表示兴奋或者安慰、同情。

碰鼻礼: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中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见面礼仪,即碰鼻礼。毛利主人在初次见面时必须与客人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碰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说明客人越受他们尊敬。

贴面礼:在阿拉伯国家,两个老朋友相见不仅仅会握手和拥抱,还会行贴面礼。行礼时,用右手扶着对方的左肩,左手搂住对方的腰,左——右——左贴面三次。如果两人关系亲密,还会在贴面的同时发出亲吻的声音。

8. 古代面圣礼仪

 古代女子行礼看场合分很多种,有稽首、顿首、叩拜礼、肃拜、福礼等。

中国古代社会很重视礼节,在各种场合都有不同的行礼方式,这一点不论男女都需要遵守。女子在古代的生存范围被局限在后宅,很多场合不需要女子出场,在行礼上的样式要比男子少一些。大体有稽首、顿首、叩拜礼、肃拜、福礼几种。

稽首是跪拜大礼,在拜神和面圣的时候要行这个礼,行礼时要屈膝跪地,左手压在右手上,掌心向下,拱手放地,头也要轻轻放在地上,这是一种非常隆重的礼节。

顿首,就是叩头,面见长辈时行这个礼,头触地一下就可以抬起了。

叩拜礼是表示尊敬、陈恳的意思,一般是对老师或者给长辈拜年行这个礼。

肃拜,专行于妇女,也叫雅拜,古文解释曰:“两膝齐跪,手至地而头不下为肃拜。”大概的样子是在胸腹部,双手为拱形,注意这个是右手在外,左手在内,曲臂屈膝,双手保持拱手,“举头下手”不需要触地,将头碰在手上,叫做肃拜。

福礼,是古代女子的敬礼,在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两手松松抱拳,在胸前右下侧上下移动一下,并微微鞠躬的动作就是福礼。

9. 清朝拜见礼

载沣,全名爱新觉罗·载沣,是中国清朝末年最后一位监国摄政王。字伯涵,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其先祖为清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祖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载沣是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个儿子,为光绪帝载恬同父异母的弟弟,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亲生父亲。他8岁承袭其父奕的醇亲王爵位,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后迎娶荣禄之女瓜尔佳氏。幼兰为福晋,生下后来的宣统皇帝溥仪。

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因其子溥仪入承大统,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后来日本人成立伪满洲国,载沣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

1951年初,因多年老感染风寒病故。成为大清最后一位亲王,也是最后一位监国摄政王。作为大清帝国最后三年的实际统治者的载沣,他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载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载沣的为政举措

首先,载沣是一个宽厚善良,讷于言词,不擅交际的人。清王朝从小就不爱说话,与亲戚兄弟们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只是沉默的坐在一边听,很少发言。他也不善交际,或者可以说是不喜交际,凡是来醇王府的人,无论呆多久,他一般不轻易留饭,照例是淡淡漠漠、敷敷衍衍的。可是据说他在清王朝倒台后,闭门不出,经常接济穷困百姓。

载沣是一个坚守“中庸之道”的人,他的儿子溥杰曾说:“父亲载沣明哲保身 没有安邦定国的大计”幼时的溥杰,曾在其祖母的念叨下,了解了自家的祖训,而这祖训正是载沣的处世之道。“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少,产也少,后来儿孙祸也少。若问此理是若何?儿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载沣最大的一个性格特点就是循规蹈矩,无论什么季节,他的饮食、穿戴、发式,甚至有病吃什么药,下人都不用请示,因为他们知晓,王爷的回答一定还是照例。在肩负国家重任,手握王权时,载沣是如此,遵循旧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对王府的生活开支费用,他也是如此,“照例”不闻不问,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刘佳氏管理。周总理曾说载沣:“到了民国时代,载沣还一直在王府里坚持实行前清的旧礼,好象是要永远坚持下去。但是到解放以后他就把它全取消了,这是他思想开通进步的表现。”

另一方面,载沣还是一个有民族大义之人,坚守原则。义和团运动爆发,德国驻华大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随后成为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战败后,清朝与西方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第一个条款就是要求清廷派人向德国道歉。载沣在前往德国之后,面对德国皇帝要求他下跪拜见的要求,严词拒绝,坚持大义。而后日本成立伪满洲国政府,他也坚决拒绝日本的受降条件,并且还对担任伪满洲国皇帝的溥仪大加训斥。

载沣在溥仪继承帝位的那一年,担任军机大臣,他上台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宗室的支持下,废黜袁世凯。第二年担任陆海军大元帅,在军事方面有所施政。统一全国军政大权;任用满人载泽、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军事务;任命桂良、风山为江宁、广州将军,荫昌为陆军大臣。这些都是他听取德国人建议,归拢军权的表现。不过他任用的这一批人,大多都是庸才,所以后人才说载沣实际上在为政方面并无建树。

10. 清朝见面礼仪

宫人见正三品以下妃嫔行躬身礼,正三品以上及皇上,太后行屈膝礼。对比自己位高的宫人,需行躬身礼。

后宫妃嫔遇比自己分位高者,需行躬身礼。遇皇上或太后,行屈膝礼。

秀女遇后宫妃嫔一律行躬身礼,遇皇上,太后或皇后,需行屈膝礼。

附注:关于礼仪

一、行礼

行礼时,女子双腿站直,上身直立或微俯,双手互握合于胸前。一般情况女子应右手握拳在外,左手在内。

1、打拱 轻于跪拜的一种礼节。女子行礼时,两手抱拳,臂的前部上举,略微摆动。

2、打恭 弯下身子作揖。表示恭敬。打恭时,上身弯曲,至九十度为最恭敬,同时两手相抱拱手,自下而上移动。

3、团拜 行礼时跪地,两手前伸至地,头低至腰平。

4、跪拜 行礼时,两膝着地,伸直腰及大腿,上身端直,前倾,双手伏地,以头碰地。

5、三拜 拜礼重复三次。三拜要行跪后两手相拱于地,俯首至手,重复三次。

6、九叩 连续三次一跪三叩首。该礼节是最庄重的大礼,行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挺直上身,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连举三次站起。1万福 妃子见面的礼节。行礼时,正身起直立,两手放胸前,微俯首、微动手、微屈膝,口中同时称“万福”,有祝福对方多福之意。

7、欠身 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稍微向上欠前,属对人恭敬的一种礼节。欠身前身体一般为坐姿,欠身时腿部用力,身体上提,稍离所坐之物

二、嵇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嵇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双膝跪下,

第3步:头伏地一段时间,仍举手齐眉

第4步:直起上身,仍举手齐眉

第5步:双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三、叩首(前可加作揖-然后再叩首)

第1步:举手齐眉

第2步:单膝跪下,

第3步:头触地。手放于两旁

第4步:直起上身,手复齐眉

第5步:单膝起,仍举手齐眉

第6步:手放下

拜(若要重复叩首的话,仍跪着但直起上身,手复齐眉,是为兴。再头触地,手放于两旁,是为拜。这样来回重复,就看几拜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