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重礼仪的国家(中国最重的礼仪)

来源:www.jxlyw.net 时间:2022-12-21 10:16   点击:87  编辑:admin   手机版

内容提要:【中国的十大传统礼仪】热度:96

1. 中国最重的礼仪

1、五礼是古代礼仪总称,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2、九拜是古代的礼拜形式,即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五礼九拜是最重的礼节。

2. 关于中国的礼仪你知道多少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 “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二、餐饮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将吃饭看作头等大事。中国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过了对营养的注重,只要好吃又要好看,营养反而显得不重要了。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种科学的饮食观念。西方人多注重食物的营养而忽略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意如何,他们的饮食多是为了生存和健康,似乎不讲究味的享受。

在餐饮氛围方面,中国人在吃饭的时候都喜欢热闹,很多人围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大家在一起营造一种热闹温暖的用餐氛围。除非是在很正式的宴会上,中国人在餐桌上并没有什么很特别的礼仪。而西方人在用餐时,都喜欢幽雅、安静的环境,他们认为在餐桌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礼仪,不可以失去礼节,比如在进餐时不能发出很难听的声音。

中西方宴请礼仪也各具特色。在中国,从古至今大多都以左为尊,在宴请客人时,要将地位很尊贵的客人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另外,西方人用餐时要坐正,认为弯腰,低头,用嘴凑上去吃很不礼貌,但是这恰恰是中国人通常吃饭的方式。吃西餐的时候,主人不提倡大肆的饮酒,中国的餐桌上酒是必备之物,以酒助兴,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喝酒的时候都是一杯一杯的喝。

三、服饰礼仪的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3. 中国几大礼仪

中国八个字忠孝礼仪内容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做人的根本,也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为历代儒客尊崇,也是人生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孝:是孝顺。孝顺父母,这是为人子女的本份,孝顺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间的,就是兄弟友爱,相互帮助。扩而充之,对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这样人和人之间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谦让。

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将来到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礼: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我们应该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也包括礼貌)。学生见到师长要敬礼,见到父母要敬礼,见到客人要敬礼。不但表面上要敬礼,心里上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体现。

义: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之心。

廉: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的心,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

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4. 中国最重礼仪的省份

藏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是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区 。根据近年来国家人口普查数据,藏族在中国境内的人口约640万余人。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

藏族人口在国内主要分布在以下省份:

四川省内藏族人口约为142万。主要分布在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

藏族是青海省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达到119.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此外,在西宁的湟源、湟中、大通和海东地区亦有部分藏族居住。

云南省的藏族人口约为13万人,主要居住在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乡,以及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等地。

根据西藏自治区统计局2021年5月19日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的西藏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全区常住人口364.81万人,藏族人口为313.79万人。

根据以上数据,藏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境内。

5. 中国最重的礼仪有哪些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等。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节(正月初一) 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还称“正阳节、五月节、龙舟节等。端午习俗有食粽子与赛龙舟。食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赛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又名七巧节、双七、星期、女儿节等。“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七夕节的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与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又称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9、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 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是中国传统节日,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的习俗,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登高、晒秋、赏菊等活动。

10、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俗称“腊八” 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

6. 中国最大的礼仪

送烈士的最高礼仪主要是高规格的追悼会。通常是将烈士遗体安排在布置庄重(遗像、花丛、挽联、花圈等等)的告别厅,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并数名仪仗兵为其守灵。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安排4-6名仪仗兵抬着烈士遗体的棺椁送葬,沿着群众让开的道路向殡仪馆外行进。这就是能安排的最高礼仪了。

7. 中国的十大礼仪

1、最常见的客套话:下次请你吃饭!

生活中这句客套话,大概是我们最常使用,也最常听到的一句。

我印象很深的是,很多年前,当时我还在上大学。当时我的英语课是一个外教来上的。

因为这个老外人很热情,而且非常好相处,再加上当时我们那个班人很少,就10来个人,大家都很熟悉。

当时因为要准备雅思考试,我当时经常有一些问题回去请教这位外教。

后来到了要结课的时候,为了感谢这位老师,我当时送了他一个小礼物,然后也顺便说了一句,以后再见面请你吃饭!老外当时很高兴,连说好好好。

然后有一次我都快要毕业了,有一次在校园里偶遇这位老外,这位老外很热情的跟我打招呼,然后就来问我,说我什么时候请他吃饭

我当时就一脸懵逼,心里说这不是一句客套话吗,我当时都没往心里去,把这事都忘记了。

不过当时既然人家都提出来了,我也没好意思说这回事没当真,于是就只好真的请人家吃了一顿饭。

这件事情虽然小,但是其实从中也可以看出来,我们中国人这种客气其实是根植在文化和基因里的。

要是我和一个中国人说“我下次请你吃饭”,就绝对不会有这种问题了对不对。

2、最虚伪的客套话:来就来嘛,还带什么东西!

逢年过节,这句话我们一定经常听到。

说道这个,我想起了我们单位的小李,就因为这句话吃过大亏。

去年,当时正好是我们领导家孩子满月,请了我们部门所有的同事下属一起来庆祝。

当时领导还特意叮嘱我们,说来就来,但是别带什么东西,要不然太客气了。

结果当时小李就信了,真的就没带礼物就去赴会了。

结果到了领导家,小李傻了,原来大家不仅每个人都带了礼物,而且每个人送的礼物都价值不菲,一个赛一个的贵。

虽然领导看着小李什么也没拿,也没好意思说什么,但是全程就没给小李好脸色看,

回到公司,领导更是有意无意的冷落了小李,让小李很是郁闷。

其实我们中国人啊,就是有这样一个特点,那就是表面客气,但实际上还是一点都客气的。

怎么说呢,其实就是嘴上说着不要不要,但心里还是非常想要的。

所以当我们逢年过节去亲戚或者朋友家串门的时候,即使主人再客气,我们的礼数都是不能少的。

否则一定会遭人家的冷眼,今后也会更难相处了。

3、最危险的客套话:有什么意见直接提!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公司很开明和民主,有什么意见和建议,非常欢迎大家随时向我提!”

但是大家发现没有,每次领导这个话话音未落,绝对会迎来下属如雷般的掌声。

从那些频频点头叫好的同事脸上,你看不出有什么不对,

然而如果你足够敏感,一定会从老员工彼此会心的笑容中看出端倪。

其实这句话在公司里非常常见,在中国,领导真想想听下属的意见的时候非常少。

通常开会,大家可以发现,虽然说是座谈会,报告会,但往往其实就是领导一个人的专场。几乎全场都是领导在说话。

而到了决策拍板的时候,更是这样,领导基本上开会前就已经那定主意决定要怎么搞了。

这个时候,这句所谓的:有什么意见直接提,其实就是领导对下属的一句客套话。

领导最希望不是大家这个提意见,只是想显示自己虽然实际上很专断很不民主,但还是要假装民主一下,假装让大家都参与到讨论当中来。

所以作为下属,这句话千万不要当真,否则你就真的傻了!

最不情愿的客套话:这点东西要不了多少钱,不用给了

以前当我再一家国企工作的时候,因为我家比较远,很多时候出了过年很少回去

所以当时,我经常会拜托我一个在老家关系很好的同学帮我寄一些土特产。

可是当时,每次给钱的时候他都说:“这东西要不了多少钱,不用给了。”

我自己一想,大家都是同学,没准人家是好心,那就算了。

可是第二年,当我再请他帮忙带点东西,他却推脱说自己说不方便,寄不了了。

他话里的意思,我立马就听出来了。于是立马支付宝转给了1000块钱。

结果收到钱之后,事情也就这样给办好了。东西没几天他就给我寄到了

其实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托人办事,请人帮忙买东西,当要给钱的时候,

对方都会说:这点东西要不了多少钱,不用给了。

但那不过是别人的客套而已。

别人是花了真金白银,谁会不心疼,跟你关系再铁,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就非常不好了。

所以,即使是很好的朋友,你找人家帮忙,钱或者礼物,该给还是要给,

不能因为对方一句话,就真的让别人花钱。

想必大家在生活中也一定有所感悟,那就是我们中国人这个语言,是在是博大精深。

很多话,如果我们相信了表面上的意思,那就是真的很容易吃亏。

而这些客套好,我们更是要把其中反着来听,才会比较合适。

那么你有过曾经误解了别人的客套话的经历吗?

8. 中国独特的礼仪

具体的讲,北方人具有以下特点:

1.身材高大,华北,西北,东北人普遍比南方人高6-10cm.是东亚身高最高种族,也是除巴塔哥尼亚印第安人外,最高的黄种人。

2.皮下脂肪厚,这与气候寒冷有关。

3.肤色较浅

4.鼻骨高,鼻翼不发达,鼻指数小。

5.颧骨位置靠近眼眶。

6.眼裂小,既小眼睛。且多单凤眼,既单眼皮多。

7.内眼角低,外眼角高,既眼睛向上倾斜。

8.眼角内侧有蒙古褶,既内侧上眼皮在眼角处向下遮盖泪腺,而形成的褶。

9.面骨宽。

10.第二期被毛(性毛)比南方人少,这是与我们的一贯印象不同的。

11.头指数小,所谓头指数,既头骨的左右宽占前后长的比例。北方人头指数79.4,属于中头型,与北亚和蒙古草原上各族相似。南方人头指数80以上,与朝鲜81,爱猫扑,爱生活84相似,属于短头型。

12.唇薄。

13.骨骼轮廓模糊。

相应的,南方人具有以下特征:

1.身材较矮。

2.皮下脂肪薄。

3.肤色深。

4.鼻骨低,鼻翼发达,鼻指数大。

5.颧骨低。

6.眼裂大,既大眼睛,且多双眼皮。

7.内外眼角在同一水平线上。

8.只有南方人中的"北方人",和少部分人有蒙古褶。

9.面骨窄。

10.性毛比北方人发达。

11.头指数大。

12.唇薄。

13.骨骼轮廓清晰。

八大特点:

1, 头发:直而质地较粗,横切面呈圆形。

2, 发色:黑。

3, 肤色:黄或黄褐。

4, 眼形:杏仁眼,两眼分开较远,即常说的“凤眼”。眼脸较厚,具有蒙古褶(单眼皮)。

5, 眼色:黑褐色。

6, 鼻形:鼻根较低扁。

7, 脸形:颧骨较突,面形扁平。

8, 体毛:体毛和胡须较少。

9. 中国最重的礼仪是什么

中国古代礼仪跪拜礼最常用的有四种:稽首、顿首、空首、振动。

稽首—拜礼中最重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顿首—次重者,行礼时头触地即起;空首—两手拱地,引头至手不着地;

振动—哀恸之拜,两手相击而拜;在古代对父母表示感谢一般用顿首—即行礼时头触地即起。父母是我们最亲最近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生命,所以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孝顺父母,希望你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与工作中 赢在举手投足间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