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见主人行跪拜礼】热度:124
1. 跪拜礼的意思
下跪叫做跪拜,不用嗑头。过去属于晚辈见于长辈的见面礼。或外出多时未曾回家,回家时见到父母先行跪拜。
在我童年时,农村还保持着这种礼节。磕头只是在过年时,向父母及同族的长辈实行拜年的磕头礼。但这个头仅仅只能磕一个,磕多了长辈们会生气打你。他们以为你是咒他们早归天。
2. 拜是跪拜礼吗
<动>古代表示恭敬的礼节。两手合于掌于胸前,头低到挨着手,后世指下跪叩头。《陈情
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又】拜见;谒见。。《孔雀东南飞》:“上堂拜阿母。”
<动>授给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动>接受任命。《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
3. 叩头跪拜的意思
叩头(kòu tóu)磕头。
五体投地(wǔ tǐ tóu dì)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是佛教一种最恭敬的行礼仪式。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叩头,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小时候,每逢过年,父亲中总叫我们兄弟几个到上房给供奉的祖宗叩头,给长辈的祖父母叩头。叩头成了我们的习俗礼。
古代抱拳礼:
行礼的方法是:并步站立,左手四指并拢伸直成掌,拇指屈拢;右手成拳,左掌心掩贴右拳面,左指尖与下颏平齐。右拳眼斜对胸窝,置于胸前屈臂成圆,肘尖略下垂,拳掌与胸相距20--30厘米。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面容举止自然大方。武术散手在戴拳套练习和比赛时,可模拟似地行抱拳礼,两关套合抱于胸前即可。
4. 跪拜礼的由来
《春秋左传正义》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五千年的中国史,也是一部礼仪史,礼仪涵盖的种类很多,从日常生活、交往等方面都有严格的体现。尤其在君臣关系、外交关系上,礼仪更是马虎不得,其中尤以跪拜礼最能体现中国臣服四方的威严
5. 跪拜礼有哪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素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在众多典籍中,唯《周礼》所记载的礼仪最为系统,有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下面来说说使用范围最广、年代最长、最为基本的九拜之礼。
稽首:是九拜中最为隆重的见面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父、学生拜见老师、或拜天拜地拜祖宗时所用。行礼之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至膝前,手不分散,再慢慢伸头到手前地上,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动作舒缓,以表尊敬之意。
顿首:又称“稽颡”、“叩颡”、“叩头”。常为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覆盖右手,拱手于地至膝前,手不分散,头急速伸下,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又称“拜手”,常为古代上级对下级表达谢意的礼节,即空手之礼。行礼之时,施礼者身体呈跪姿,先跪而拱手,再俯下头但不接触地面,与心平。
振动:为丧礼相见之时最为隆重的跪拜礼节。行礼之时,施礼者不光要行“顿首”之礼,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
吉拜:古人拜礼有“吉凶之分,吉事为吉拜,凶事为凶拜。古代有守孝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时行吉拜礼。男尚左,女尚右,行礼之时,施礼者先行“空首”之礼,然后再行“顿首”之礼。
凶拜:服丧三年期内、或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男尚右,女尚左。行礼之时,施礼者先行“顿首”之礼,然后再行“空首”之礼。表悲痛和感谢之意。
奇拜:又称“雅拜”,奇为单数,“奇拜”即拜一次。
褒拜:为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也称“报拜”。(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表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
肃拜:又称“手拜”,为古代女子跪拜礼的一种。行礼之时,施礼者双膝跪下以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
6. 跪拜礼的意思和造句
流泪啜泣哭泣涕泪哀嚎痛哭恸哭悲嚎垂泪大哭呜咽哽咽
抱头痛哭指十分伤心或感动,抱头大哭
嚎天动地大声哭叫。形容极端悲痛
呼天唤地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
擂天倒地呼天抢地,形容哭喊
狼号鬼哭形容哭声凄惨
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抽抽搭搭形容抵声哭泣。
愁眉苦脸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形容愁苦的神色。
触目恸心恸:极悲哀;大哭。看到眼前景物而引起内心悲伤。
大放悲声放声痛哭。形容非常伤心。
歌于斯,哭于斯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鬼哭神嚎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号寒啼饥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号啕大哭号啕:也写作“嚎啕”,大声哭叫。形容放声大哭。
哭天喊地提高嗓门又哭又叫。
哭天抹泪形容哭哭啼啼。
梨花带雨象沾着雨点的梨花一样。原形容杨贵妃哭泣时的姿态。后用以形容女子的娇美。
哭笑不得哭也不好,笑也不好。形容很尴尬。
牛衣对泣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破涕为笑涕:眼泪。一下子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形容转悲为喜。
泣下沾襟襟:衣服胸前的部分。泪水滚滚流下,沾湿衣服前襟。哭得非常悲伤。
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如泣如诉好象在哭泣,又象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神号鬼哭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丧明之痛丧明:眼睛失明。古代子夏死了儿子,哭瞎眼睛。后指丧子的悲伤。
声泪俱下一边说一边哭。形容极其悲恸。
死去活来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醒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
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啼饥号寒啼:哭;号:叫。因为饥饿寒冷而哭叫。形容挨饿受冻的悲惨生活。
啼笑皆非啼:哭;皆非:都不是。哭也不是,笑也不是,不知如何才好。形容处境尴尬或既令人难受又令人发笑的行为。
涕泗滂沱滂沱:雨下得很大。雨下得很大的样子。形容哭得很厉害,眼泪鼻涕象下雨一样。
行号巷哭行:路;号:大声哭叫。道路上和大街小巷里的人都在哭泣。形容人们极度悲哀。
新亭对泣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向隅而泣向:对着;隅:墙角;泣:小声地哭。一个人面对墙脚哭泣。形容没有人理睬,非常孤立,只能绝望地哭泣。
饮泣吞声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饮恨吞声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
椎心泣血椎心:捶胸脯;泣血:哭得眼中流血。捶拍胸膛,哭泣出血。形容非常悲痛。
曹社之谋《左传·哀公七年》:“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社:曹之国社。后进以“曹社之谋”指灭亡他人国家的阴谋。北周·庚信《哀江南赋》:“鬼同曹社之谋,人有秦庭之哭。”
干啼湿哭干啼:没有眼泪地啼哭。湿哭:有眼泪地啼哭。无泪和有泪地哭。①形容哭哭啼啼。②也泛指因苦楚而呈现的各种表情。亦作“湿哭干啼”。
鬼哭狼嗥①同“鬼哭神号”。②同“鬼哭神号”。
鬼哭神号①形容哭叫悲惨凄厉。②形容声音大而杂乱,令人惊恐。
鬼哭粟飞传说苍颉造字,惊天动地,天雨粟,鬼夜哭。
鬼泣神嚎同“鬼哭神号”。
鬼泣神号同“鬼哭神号”。
鬼抓狼嚎同“鬼哭神号”。
号啕大哭号啕:大哭声。放声大哭。
号天扣地扣:同“叩”,敲击,撞击。向着天大声哭叫,将自己的头撞向地面。形容十分悲痛。
呼天号地亦作“呼天叫地”。哭叫天地。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
见哭兴悲见别人哭泣而引起自己的悲伤。谓产生同情心。
街号巷哭号哭于大街小巷。形容悲痛至极。
惊天地,泣鬼神使天地为之震惊,使鬼神为之哭泣。
哭哭啼啼不停的哭泣。
路叟之忧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
牛农对泣睡在牛衣里,相对哭泣。形容夫妻共同过着穷困的生活。
泣不可仰哭泣得抬不起头。形容极度悲伤。
泣涕如雨泣:低声哭;涕:鼻涕。眼泪像雨一样。形容极度悲伤。
泣血稽颡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仪,屈膝下跪,以额触地。指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向前来致哀的宾客哭拜并致以谢忱。
三迁之教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后人用“孟母三迁”、“三迁之教”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神嚎鬼哭见“神号鬼哭”。
神号鬼泣见“神号鬼哭”。
死声啕气大声嘶喊、哭叫。
啼啼哭哭哭泣不止。
啼天哭地呼天叫地的哭号,形容非常悲痛。
无衣之赋春秋末,吴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师秦廷,倚庭墙而哭,七日勺饮不入。秦哀公乃赋《无衣》诗,并出兵救楚。事见《左传·定公四年》。后以“无衣之赋”。为出师相援、同仇敌忾之典。
行号卧泣行走或躺卧时都在号呼哭泣。形容悲痛之极。
杨朱泣岐《荀子·王霸》:“杨朱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谓在十字路口错走半步,到觉悟后就已经差之千里了,杨朱为此而哭泣。后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
枕戈泣血枕着兵器,哭泣见血。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杀敌雪恨。
昼吟宵哭昼夜哀叹、哭泣。
抽抽噎噎【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解释】形容低声哭泣【示例】他~一整晚,还是止不住忧伤【故事】
涕泗交流〖解释〗眼泪鼻涕一起流下。形容痛哭的样子。
涕泗交下〖解释〗眼泪鼻涕一起流下。形容痛哭的样子。同“涕泗交流”。
涕泗交颐〖解释〗眼泪鼻涕流满脸颊。形容哀恸哭泣。
涕泗流涟〖解释〗鼻涕眼泪直往下流。形容痛哭流涕。
西台痛哭〖解释〗宋末文天祥抗元失败被害。八年后,谢翱与友人登西台痛哭致祭,并作《登西台恸哭记》以记其事。后用以称亡国之痛。
7. 跪拜礼的意思是什么
区别为叩首是重礼,须伏身跪下。拜可以不跪,但下跪也可以拜;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基本说明:
1、跪拜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礼节之一,又称叩头,磕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下辈/社会地位低的人对长辈/社会地位高的人所施的礼仪。
不仅中国古代如此,亚洲大多数国家都如此;
2、按照现代人的习惯,除非在特殊的场合,如今几乎没有人愿意再行跪拜礼。跪拜礼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一是不方便,二是在心理上不太接受。如果理解了古代社会跪拜礼的起源,会发现跪拜礼是当时生活习惯下最方便、最简捷的礼仪方式。
8. 叩拜是跪下吗
三拜九叩是礼节上最高的级别。 跪是双膝跪地,而非单膝,叩是叩首、叩头,是头点地。
三拜九叩是三步一跪,当跪下后就是叩首,而且叩一个头就要站立起来,在跪下去,如此叩三个头,是为一跪三叩首,再走三步,叩三个头,再走三步,再三叩首,是为三跪九叩首。
三拜九叩指封建社会进见帝王及祭拜祖先的大礼。传统的礼德文化里面,其中有“三拜九叩”的庄严礼仪。实际上,古代的“三拜九叩”各有其修真含义:“拜”就是自祭其身,把自己这一百多斤的身体祭献出来,这是古代的解释。
现代,可以作其它的解释,就是把这个身向天地祭献,愿舍其身。“叩”就是顶礼恭敬。因为,头部里面是整个性体系统最集约的区域,也是性光产生的区域,而且性体系统的办公室也在这个区域。
三拜
拜礼重复三次。三拜要行跪后两手相拱于地,俯首至手,重复三次。古人使用三拜礼有三种情况。一是遇特殊行三拜,以示情切;二是主人对众多客人行三拜礼,以示普遍行礼;三是佛教以三拜表示身、口、意三业归敬。三拜始于先秦,经过近代,至现代后较为使用。
九叩
连续三次一跪三叩首。该礼节是清代时最庄重的大礼,行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挺直上身,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连举三次站起。
如此大礼民间一般不用。仅在人们描述本地最高大礼时与“三拜” 联用,称“三拜九叩”为最高礼节,对帝王表示尊重。
9. 叩拜和跪拜的含义
区别:一、含义不同。白事跪拜是祭奠、怀念、告别去世长辈;喜事跪拜是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
二、心情不同。白事跪拜是拜丧,是哭泣,表达痛苦的心情;喜事跪拜是喜拜,表达感恩父母、夫妻百年好合的喜悦心情。
三、装饰氛围不同。白事跪拜穿白色孝衣,周围是花圈、纸钱、悲乐、哭泣;喜事跪拜穿红披花,满场挂彩,欢声笑语,演奏欢快乐曲。
10. 跪拜的含义
葬礼磕头的习惯,因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也不同,磕法讲究也不一样。
东北的习惯是:跪拜,在灵堂内跪拜一般是磕四个头,逝世之子女在灵位四周,来人后,别人磕几个头,逝世着子女必须回应几个头,所谓代表长辈回礼(一般是长孙代为谢礼,直属男性和直属女性。)。
不知道别的地方磕几个头,有三个的还有四的,那里的礼仪是磕四个头,含义为神三鬼四,给神仙磕头三个,给鬼磕头四个.在灵棚内(也就是出殡前搭建的灵棚,不是灵堂。也可以不搭建,地方一般比较固定,每个村落都有固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