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晋文公有礼(晋文公知礼尊礼)

来源:www.jxlyw.net 时间:2022-12-29 13:40   点击:151  编辑:admin   手机版

内容提要:【使人称谢的谢是什么意思】热度:50

1. 晋文公有礼

晋楚城濮之战原文:

楚子将围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终朝而毕,不戮一人。子玉复治 兵于,终日而毕,鞭七人,贯三人耳。 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贾尚幼,后至,不贺。 子文问之,对曰:“不知所贺。 子之传政于子 玉,曰:‘以靖国也。’靖诸内而败诸外,所获几何?子玉之败,子之举 也。举以败国,将何贺焉?子玉刚而无礼,不可以治民。过三百乘,其 不能以入矣。苟入而贺,何后之有?”

冬,楚子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晋告急。先轸曰:“报施救患,取 威定霸,于是乎在矣!”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若伐曹、卫,楚 必救之,则齐、宋免矣。”于是乎蒐于被庐,作三军。谋元帅。赵衰 曰:“郤觳可。臣亟闻其言矣,说礼乐而敦《诗》《书》。《诗》《书》, 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德义,利之本也。《夏书》曰:‘赋纳以 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君其试之!”及使郤縠将中军,郤溱佐。使 狐偃将上军,让于狐毛,而佐之。命赵衰为卿,让于栾枝、先轸。使栾 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为右。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 居。”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 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 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 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谷戍,释宋围,一战 而霸——文之教也。

二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河济。 侵曹伐卫。正月戊申,取五鹿。二月,晋郤毅卒。原轸将中军,胥臣佐 下军,上德也。晋侯、齐侯盟于敛盂。卫侯请盟,晋人弗许。卫侯欲与 楚,国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说于晋。卫侯出居于襄牛。

公子买戍卫,楚人救卫,不克。公惧于晋,杀子丛以说焉。谓楚 人曰:“不卒戍也。”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 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也 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数之,以其不用僖负羁,而乘轩者三百人 也。且曰:“献状!”令无入僖负羁之宫,而免其族,报施也。魏犨、颠颉 怒曰:“劳之不图,报于何有!”爇僖负羁氏。魏犨伤于胸,公欲杀之, 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犨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 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杀颠颉以徇于师, 立舟之侨以为戎右。

宋人使门尹般如晋师告急。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 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赂齐、秦,藉 之告楚。我执曹君而分曹、卫之田以赐宋人。楚爱曹、卫,必不许也。 喜赂怒顽,能无战乎?”公说,执曹伯,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无从晋师。晋侯在 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 矣。天假之年,而除其害。天之所置,其可废乎? 《军志》曰:‘允当 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 矣!”子玉使伯棼请战,曰:“非敢必有功也,愿以间执谗慝之口!”王 怒,少与之师,唯西广、东宫与若敖之六卒实从之。

子玉使宛春告于晋师曰:“请复卫侯而封曹,臣亦释宋之围。”子犯 曰:“子玉无礼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先轸曰:“子与之。 定人之谓礼,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我则无礼,何以战乎? 不许楚言,是弃宋也。救而弃之,谓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 仇已多,将何以战?不如私许复曹、卫以携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 后图之。”公说,乃拘宛春于卫,且私许复曹、卫。曹、卫告绝于楚。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 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 微楚之惠不 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 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 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 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晋侯、宋公、齐国归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 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 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 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 河,必无害也!”公曰:“若楚惠何?”栾贞子曰:“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思小惠而忘大耻,不如战也。”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脑, 是以惧。子犯曰:“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 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 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 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 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 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 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 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郤 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 败绩。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败。

晋师三日馆谷,及癸酉而还。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宫于践土。

乡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为楚师既败而惧,使子人九行成于 晋。晋栾枝入盟郑伯。五月丙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丁未,献楚 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郑伯傅王,用平礼也。己酉,王享醴,命晋 侯宥。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 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 “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 “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卫侯闻楚师败,惧,出奔楚,遂适陈,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癸亥, 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 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 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 余,余赐女孟诸之麋。”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 “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 弗听。出,告二子曰:“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既败, 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 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为戮。’”及连谷而死。晋侯闻之而后喜 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或诉元咺于卫侯曰:“立叔武矣。”其子角从公,公使杀之。咺不废 命,奉夷叔以入守。

六月,晋人复卫侯。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曰:“天祸卫国,君臣 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不有居者,谁守 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大神以诱天衷。 自今曰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 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国人闻此盟也,而后不贰。卫侯先期 入,宁子先,长牂守门,以为使也,与之乘而入。公子歂犬、华仲前驱。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 股而哭之。歂犬走出,公使杀之。元咺出奔晋。

城濮之战,晋中军风于泽,亡大旆之左旃。祁瞒奸命,司马杀之, 以徇于诸侯,使茅筏代之。师还。壬午,济河。舟之侨先归,士会摄 右。秋七月丙申,振旅,恺以入于晋。 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征会讨 贰。杀舟之侨以徇于国,民于是大服。

君子谓:“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 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

2. 晋文公知礼尊礼

东呈国际的“程”系列品牌中又一重磅东方酒店品牌,也是中高端商务旗舰酒店品牌。以中国新雅仕为代表,人生修行以求正心,知礼行事有章法,修内心参透无限而见天下;虚实相接、意境相融,交礼迎宾景大堂;古筝古风,东方韵味尽显。梅兰竹菊主题客房;“这厢有礼”尊礼茶品;辞繁华浮躁、静沉浮内心,正心·知礼·见天下,是一款适合雅士的高端酒店。

3. 晋文公为人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为人谦虚好学,而且十分善于社交,虽然被迫在外流亡19年时间,但依然成为了一代霸主。晋国能在此后的百年间称霸中原,晋文公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不过历史上对于晋文公的死因却没有明确的记载,如此重要的一位人物,竟然缺失晚年的记录实在有些蹊跷。那历史上晋文公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颇具传奇色彩的君主,他出身高贵,是晋献公之子,性格谦虚好学,善于结交能人,前途一片光明。

可惜遭到骊姬陷害,不得不逃离晋国,开始19年的流亡生涯。

公元前636年,61岁的他当上晋国国君,在短短8年内,帮助周王室平定王子带之乱,赢得晋楚城濮大战,最后践土之盟,成就霸主之位。

不过,关于晋文公的死因,现在读过《左传》后,让人细思恐极。

重耳死后的第二天被放进棺材,打算抬到曲沃安葬,刚离开绛城,棺材里竟然有像牛一样的声音发出来。

可以想象一下,棺材里没有其他生物,只有“死人”,却发出牛叫的声音。

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在没有鬼神存在的情况下,棺材里要怎样才能发出这种声音?

答案只有一个:棺材里的人被堵住了嘴,可是又想叫出来,于是出现了牛叫声音。

继续按这种思路推测,会发现一个恐怖的事,晋文公竟然被堵住嘴活埋了

这验假设晋文公是被害死的,得益最大的是继任国君的晋襄公,嫌疑最大的也是他。可是在史料文献中,几乎找不到晋襄公要害晋文公的记载。

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已经无法判定,只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文献出土。

4. 晋文公节日

因为寒食节已经融入了清明节了。寒食节在冬至后的105天,所以又称“百五日”“一百五”,按照正常农历算法,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清朝汤若望修订历法则固定在清明节头一天。

但是在古代,寒食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史记记载,春秋时期的介子推帮助晋国公子称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之后,陪母亲隐居深山。晋文公为了让他出山佐政,放火烧山,结果火焚而死,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特别将此日定位禁火寒食之日,后代就称寒食节。

5. 晋文公有礼而霸

谢的别称 有礼了,意思是对别人的善意表示感激。

谢谢没有别名,但有近义词:感动 感谢 感激。

称谢,指道谢;对…表示感谢。语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向人致意,表示问候。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2.道谢。向人表示感谢。

唐·韩愈《送穷文》:“主人於是垂头丧气,上手称谢。”

《西游记》第五八回:“那呆子十分欢喜,称谢不尽。”

6. 晋文公有礼的表现

退避三舍: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贪天之功:语出《左传·僖二十四年》。

竭泽而渔:语出《吕氏春秋·义赏》。

师直为壮: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人莫予毒: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危如累卵:语出《韩非子·十过》。

兵不厌诈:语出《韩非子·难一》。

艰难险阻: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行将就木: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志在四方:语出《左传》:子有四方之志。

渭阳之情:语出《诗经·秦风·渭阳》。

楚成王: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

叔詹谏: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

《左传》: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诗》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不失赏刑之谓也。

孔子: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

孟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司马迁:晋文公,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晋文公,古所谓明君也,亡居外十九年,至困约,及即位而行赏,尚忘介子推,况骄主乎?

荀彧: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

司马贞:重耳致霸,朝周河阳。

林同:伐蒲君父命,校者是吾雠。披直寺人耳,钥麑信有谋。

顾颉刚:“晋文公的主要功绩是城濮之役遏住了楚国,使他们不得向北发展。晋襄公的主要功绩是崤之役遏住了秦国,使他们不得向东发展。有了他们父子,春秋时的中原诸国才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才渐渐孕育了后来诸子百家的灿烂文化。”

7. 晋文公有礼吗

这是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话 意思是 “没有以礼相待” 即当年晋文公为公子时逃亡在外,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待他。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8. 晋文公有关的节日

一般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者前两天

寒食节又叫禁烟节,一般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或者前两天,从冬至开始算,冬至后第105天就是寒食节。在寒食节和清明节这几天,按照习俗是要吃冷食的,家里不可以生火做饭。

这个节日本来历史悠久,但是,从元代开始,它就已经慢慢地淡出了我们的生活,逐渐和清明节合并到了一起。

清代富察敦崇在《京燕岁时记》中写道:清明即寒食,又名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在清代,人们已经不过寒食这个节日了。

寒食节曾经是我国古时候十分重要的节日,在汉代、唐代、宋代是和春节、冬至、中秋一样受重视的隆重的“大节”。

寒食节的由来是怎样的?为什么后来远离了我们的生活呢?

据说,寒食节的由来和介子推有关。相传晋文公重耳在外面流亡的时候,介子推一直在他身边追随、陪伴。后来,有一次重耳受了重伤,一行人拼命逃亡,有没有东西吃。别人尚可坚持,伤势严重的重耳再没有东西吃就很难坚持下去了。

这时候,忠心耿耿的介子推躲开众人,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了汤,喂给了重耳。就这样,介子推用自己的肉救活了重耳。

后来,重耳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当上了国君。他对当年追随、帮助过自己的人论功行赏,却唯独忘掉了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介子推。后来,重耳想起来介子推对自己的恩情,就要封他的官。介子推却以老母需要奉养为由拒绝了重耳封赏的官位,带着母亲躲进了深山。

重耳着急找到介子推,手下就有人提议,说咱放火烧山吧,一放火,介子推就出来了。介子推是大孝子,总不能看着母亲被烧死吧?

重耳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叫人烧山。结果,介子推是个倔强的人,宁可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也不肯下山。就这样,等山火灭了以后,搜索的人员发现,介子推和母亲早就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的下面了。

得知介子推死了,重耳后悔极了,他觉得都是自己的莽撞害死了介子推。为了纪念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重耳就把介子推死的这一天定为一个节日,并且规定,在这一天谁也不许生火做饭,要断火一天来纪念他。

到了西汉时期,寒食节已经成为民间重要的节日了,过寒食节的人也不再只限于三晋地区。到了唐朝的时候,寒食节已经不仅仅是吃冷食、断火,还衍生出了很多寒食节的娱乐活动,比如荡秋千、斗鸡、插柳等等。

再后来,过了唐朝、宋朝,蒙古人统治了中原。由于蒙古族与中原人汉人在文化上有差异,统治者对寒食节这个节日不再重视,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的文化内涵逐渐被淡忘,

9. 与晋文公有关的节日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是千年如一的。

10. 晋文公什么意思

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敢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对帝王的敬辞。

殿下和“陛下”是一个意思。原来也是对天子的敬称。但称谓对象随着来历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汉代以后演变为对太子、亲王的敬称。躺带以后只有皇子、皇后、皇太后可以称为“殿下”。

阁下是旧时对一般人的尊称。常用于书信当中。愿意也是由于亲朋同辈间互相见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在阁下的侍从转告,而将侍从称“阁下”的,后来逐渐演变为对挚友亲朋间尊称的敬辞。

足下在古代,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都用“足下”,足下:意为“您”。相传晋公子重耳烧山逼介之推出山,不料介之推却抱着一棵大树烧死。晋文公砍下大树做了木履穿在脚下,平时总是看着脚下的木履说:“悲乎,足下!”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