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十个基本礼仪】热度:139
1. 十大基本礼仪
1、团结同学,尊敬师长。
2、学生衣着干净整洁,少先队员佩戴红领巾。
3、多用“您好”、“请”、“谢谢”、“不客气”、“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4、预备铃响,有序进入教室,备好学具,端正坐好。
5、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勇于发言,读写规范。
6、遵守校规校纪。
7、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惜庄稼、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8、在公众场合,不能大声喧哗,不能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能挖耳、抠鼻、剃牙、剪指甲等。
9、遵守交通法规,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10、乘坐校车不抢座位,主动给小同学和有困难的同学让座。乘坐公共汽车、船应主动给老、幼、病、残、孕妇及师长让座。
2. 十大基本文明礼仪
讲文明、有礼貌是有教养的直接表现,也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
古语说:“诚于中而形于外。”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美好心灵的自然流露,其实,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心灵美好。换言之就是指人的心理承受力、毅力、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的能力等,更高的要求还有人生的境界,思想境界高尚、有社会责任感、遵守公德、善良、正义,有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追求。古代学者颜元说:“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尚礼则修身,心有礼则心泰。”可以说,只有人人都有教养,做到真正的品德高尚,心灵美好,我们的国家才能昌盛,民族才有尊严,人民才能安定团结。3. 五大礼仪有哪些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仪表、穿着、交往、沟通、语言、情商等内容。
礼仪规范的对象是个人行为修养,它适用于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交往。 礼仪是从属于公共关系学的一门学科,是公共关系学的一个子学科。公共关系学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社会组织塑造组织形象的科学,礼仪作为子学科塑造的则是个人形象。
礼仪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类。因为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
4. 十大礼仪内容
一、守时:无论是开会、赴约,有教养的人从不迟到。他们懂得,即使是无意迟到,对其他准时到场的人来说,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二、谈吐:有节注意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谈话,总是先听完对方的发言,然后再去反驳或者补充对方的看法和意见。
三、态度和蔼:在同别人谈话的时候,总是望着对方的眼睛,保持注意力集中;而不是翻东西,看书报,心不在焉,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四、语气中肯:避免高声喧哗,在待人接物上,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往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扯开嗓子说话,既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会影响周围的人,甚至使人讨厌。
五、注意交谈技巧:尊重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即使自己不能接受或明确同意,也不当着他人的面指责对方是“瞎说”、“废话”、“胡说八道”等,而是陈述己见,分析事物,讲清道理。
六、不自傲:在与人交往相处时,从不强调个人特殊的一面,也不有意表现自己的优越感。
七、信守诺言:即使遇到某种困难也不食言。自己谈出来的话,要竭尽全力去完成,身体力行是最好的诺言。
八、关怀他人:不论何时何地,对妇女、儿童及上了年纪的老人,总是表示出关心并给予最大的照顾和方便。
九、大度: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会为一点小事情而和朋友、同事闹意见,甚至断绝来往。
十、富有同情心:在他人遇到某种不幸时,尽量给予同情和支持。
5. 十大基本礼仪知识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外交礼仪等六大方面。
礼仪是一门学问,有特定的要求。在家庭、学校和各类公共场所,礼仪无处不在。就个人而言,表现在举止文明、动作优雅、姿态潇洒、手势得当、表情自然、仪表端庄等。
“做人先学礼”,礼仪教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课。而礼仪是必须通过学习、培养和训练,才能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我们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有义务和责任,通过学习礼仪、传承礼仪,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礼仪之邦的一员。
良好的礼仪素养一旦养成,必然会在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6. 十大基本礼仪是什么
相传在3000多年以前的殷商时期,周公提出了礼法的纲领。而后又经过传播发展最终成为我们现在了解的中华的新的礼仪。但是关于礼的起源说法不一,总结起来有五种说法,第一种是天神生礼仪,第二种说法是礼为天地人的统一体,第三种说法是礼产生于人的自然本性,第四种说法是礼是人性和环境矛盾的产物,第五种是礼生于礼,起源于俗。
关于礼的内容其实可以分为政治和生活两大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 、军礼等 。
生活类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傩仪、诞生礼、冠礼、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礼法最终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加强统治者的统治。虽然这种礼法并没有法律的地位,但是这也是我们约定俗称的东西,有时候也起到了“准法律”的作用,而且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常见的古代礼仪有很多,就比如我们古代汉族的十种礼仪动作和两项常规动作。十种礼仪动作分别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两种常规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之礼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好像也更加为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感到自豪,如今又在大街上,我们很容易发现有很多的汉服小姐姐或者小哥哥,他们有时候在见面时也会行礼,可能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一种礼仪方式。
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具体行礼的标准是什么,但是我们能知道和了解的就是我们古人的礼仪方式究竟是什么。虽然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用握手来代替那些反锁的礼仪,但是多了解总是没错的。我们先来说说拱手礼,拱手礼一般用于日常的相见或者送别的时候;辑礼,这种比拱手礼要重,一般用于尊敬长辈,同学朋友之间的互敬;
我们都知道三拜九叩,这三拜并不是用于日常的生活当中,而是用于人生大事上;我们还有叩首礼,这种礼仪我们在古代历史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就比如在结婚的时候,我们就会行叩首礼,它是在特定场合才可以用的,敬天敬地敬父母敬祖先,还有结婚时夫妻之间的对拜,这种礼仪并不能随便使用,如果随便使用的话,就会被认为是亵渎礼法。
除此之外,还有鞠躬礼,是用来表示谦恭,礼让,接受的意思的;还有交手礼,是用来表示推让,给予,示之的。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其实在周以前,夏商以前就已经有了一些礼法的萌芽,但是因为我们考古有限,并没有很多关于他们的信息。而且那个时期的礼法极其的简单。
接下来就是礼法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了,那就是夏商周时期,在我们的考古发现中,了解到的礼仪的萌芽就比如在墓中死者的头颅向西而卧,其实现在我们也继承了这种礼法,直到现在我们睡觉的时候如果头是向西的也会被家里的老人说是不吉祥的。
另外我们还发现了有怀孕的裸体的妇女的陶塑像,这个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的雕像等等,这都是礼法的初步形成的时期。礼法真正成为一种体系是在周朝,儒家学者还把这一时期的礼仪编著成书籍,有《周礼》、《仪礼》、《礼记》三本著作,这三本著作详细的记录了周朝的礼仪。而且在周朝还有宗法制,这也属于礼治的一部分。
以后就是春秋战国了,春秋战国不仅仅是社会变革的时期,他还是礼法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百家争鸣,但是他们都很重视礼的作用。而且他们还对礼的起源,本质和功能都做了一个详细的阐述。我们都知道孔子主张礼治,他认为礼是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基础。
而且他还要求人们用礼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我们经常听到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无言,非礼勿动”等等都是孔子用礼来规范大家的。既然是百家争鸣,那当然不能孔子一个人说的算,孟子认为对长辈和宾客有礼貌就是礼,我们都知道,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还把礼看做是人的善性的发端之一。除了孔孟之外,还有荀子,他把礼认为是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
春秋战国之后,就是从秦汉时期一直到清朝末期了,这个时间是礼法的强化时期。当然他的目的还是为了统治者服务,为了加强统治者的统治,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因为它是为了统治者统治的,所以他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思想,还是阻碍人的个性发展的陈旧思想。
就比如我们现在依然存在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社会思想,虽然现在我们提倡男女平等,但是依旧存在着那些个问题。当然并不是只有这一个问题,还有很多,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要比以往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好,都要先进,而且思想水平更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了那些个繁文缛节,但是依然存在着表达礼仪规范的文明风尚,就像我们现在有餐桌礼仪,说话的技术还有像接名片的礼仪和我们握手的禁忌,虽然这些听起来是很繁琐的,听起来也是让人头疼的,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也正是有了这些礼仪规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的美好,也使得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能够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7. 十个基本礼仪
礼仪具有6个特征:社会性、范围性、延续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级性的特征。
基本含义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在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1、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
2、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鞠躬,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3、最简单的说,礼仪就是人类(大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日常交际中总结出来最不会伤人的话,虽说是不伤人,但是在网络上,有一些人不太喜欢这些客套话。礼仪既是对他人尊重的体现,也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
致福曰礼,成义曰仪。
古人讲“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