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不能理解的结婚风俗】热度:159
宋代婚嫁礼仪
宋朝的礼仪制度大多遵循隋唐五代时期的旧制,以及古代的《仪礼》《礼记》等,婚姻之礼也不例外,也是遵循古礼,即以“六礼”为主。
“六礼”的顺序为何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样呢,有什么讲究呢?在《礼记方氏注》中给出了答案,即:
夫采择自我,而名氏在彼,故首之以纳币,而次之以问名,此资人谋以达之也。谋既达矣,则宜贵鬼谋以决之,故又次之以纳吉焉。人谋鬼谋皆协从矣,然后纳币以征之,请日以期之,故其序如
唐宋时期,新郎穿红色喜服代表着在家中尊贵的地位,新娘穿青绿色的嫁衣代表着优雅贤淑,这样的婚服穿搭在宋代很流行。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也来源于此。
宋朝婚俗礼仪
拜堂
也称“拜天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中国婚礼仪式。又称拜高堂、拜花堂。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即“拜堂”。汉族婚姻旧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唐代已有。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宋代婚礼流程详细
朱熹将结婚简化为求婚、订婚与结婚三大程序。中国民间婚礼仪式的核心是周朝制订的“三书六礼”。“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三个文书;“六礼”是结婚必经的六个程序。自西周以后,“三书六礼”的基本框架一直没有大的改变。
到了北宋时期,朱熹将“六礼”简化为“三礼”。“六礼”主要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宋代婚嫁礼仪有哪些
古人的婚礼仪式拜堂,也叫拜高堂或拜天地,这种隆重的结婚礼仪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据史料记载,从唐朝时期汉族开始,最初的拜堂礼仪和后期宋朝的礼仪在时间和细节上有点区别。
唐朝时期,是新婚的新娘拜见舅姑时所行之礼叫拜堂。
到了北宋时期在新婚当天,先祭拜祖宗牌位,第二天早上摆上桌子放上铜镜进行祭拜天地。
后来在南宋时期把这些祭拜仪式全改为新婚当天进行,所以宋代以后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这种婚礼仪式遍及全国,一直沿用到清代,以至民国时期也还有这种礼仪。拜堂是有一定的程序和讲究的,过去是从新娘下花轿那一刻开始,新娘头戴红丝巾,由专业的职司人员引导下进入主堂屋。
在主持的祝福声中,进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以前是要四拜,有的地方还要拜谢月老也就是媒人,也有的是要敬拜家族长辈亲朋好友,主要前三拜是不可缺少的。自古思想家都是把世界万事万物归纳于天、地、人三类,人生活在天地间,过去农耕社会也是靠天靠地吃饭,期盼老天爷风调雨顺,地里庄稼才会五谷丰收,土地就是衣食父母,所以先拜天地,再拜高堂;高堂就是父母长辈,自古百善孝为先,那么两人成家了要遵循孝道;
三是夫妻对拜,彼此恩爱,白头到老,也是盟约誓言,再就是要感谢媒人的牵线才能有这份姻缘。
所以这一切都是在天地神灵、媒人和亲朋好友的见证下举行的,这种仪式就赋予了婚姻的神圣和庄严,是不可反悔与背叛的。
宋代婚嫁礼仪对现在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著礼仪发展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书中描述的宋代对礼仪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期。在宋代,礼仪被提升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在封建政府的引导下对礼学研究也有了突出的成果。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把礼仪和礼教交杂在一起,实施礼教成为帝王进行行政统治的有效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却也造就了一个温文儒雅的宋朝。
夏建国前后,宋朝正在大力提倡因循保守的孔孟懦学。它不能不在党项贵族中产生某些影响,阻碍着党项的前进。野利仁荣早就对元吴提出,“斤斤言礼言义”,决没有益处。元昊长子宁明喜学懦、道,元吴对他很是厌恶。一天,元昊问宁明,什么是“养生之道”。宁明答:“不嗜杀人”。又问什么是“冶国之术”。宁明答“莫善于寡欲”。元昊大怒,说“这小子说话不论不类,不是成霸业的材料”。
西夏建国,正需要巩固和发展奴隶制度,展开大规模的掳掠和镇压,保守的儒学当然完全不适合新兴的西夏国的需要。元吴和野利仁荣极力消除儒学的影响,顺应本民族的发展需要,也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定仪服——元昊建国称帝,不再采用宋朝的衣冠,改穿白色窄衫,戴红里的毡帽,脑顶后垂红结绶。这是采择了吐蕃赞普和回鹘可汗的服制。文武官员的服式也有规定。
文官戴戴幞头(幞音符fú),穿靴执饬,穿紫衣、绯衣,基本还是宋朝的样式。武官按照等级戴镂金、镂银和黑漆冠,穿紫衣,系涂金的银束带。平民穿青绿衣,以分别贵贱等级。
宋代婚嫁礼仪图片
那要看朝代了。简单的说:通常电视剧里经常会有这样一句台词“我是你八抬大轿抬进大门的”,说的就是正室娶进门的情况,仪式隆重,正门进来。纳妾一抬小轿侧门进,虽说也是喜事,但仪式简单。
明清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最终形态,较前比婚姻等级观念稍所下降,而且在《大明律 戸律婚姻》中甚至规定在订婚中要告诉婚姻身体情况等,这颇有后世优生学思想。
娶妻纳妾的形式与内容
古时娶妻不仅是为了延续血脉,更是处于显示伦理纲常,而且为合两家之好,所以礼制在娶妻过程中极为明显,按儒家《礼记》记载这一过程可以分为六部,即“六礼”。
“纳采”,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得到允许后送上礼物——雁(雁为随阳之鸟,是为了象征妻从夫这一原则)。
“问名”,媒人问女方姓氏,这是为了了解对方是否与自己同姓,因为古人通过观察得知“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纳吉”,男方得知女子姓氏后占卜如果得到吉兆就回报女家。
“纳徵”,即订婚,纳徵要送帛,鹿皮等礼物给女方。
“请期”,男方择定迎亲的日期。
“亲迎”,即男方在指定日期亲自到女方家迎娶。
六礼的制度过于繁复,宋代被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种礼,而且送“雁”后来也被变为送羊、酒和彩锻,这对野生动物保护也是一大进步。
也就是说身为儒门天下的龙首,儒教先天的疏楼龙宿,他连第一步都没动,应该受过教育的公主就想过门了。其实她想过门也行,但性质就不一样了。
纳妾,相对娶妻则极为简单,“纳”这个字相对“娶”来说有低位的感觉,而且妾也可以用买。郑玄在《礼记》的笺注里曾经注释到“妾合买者,以其贱同于公物也”,可见妾的地位是极为卑下的。一般来说妾的纳娶需要妻的同意,多为妻老年无子,但纳妾也可能是从嫁、私奔、赠送、官配等,其中从嫁即为“媵”,在《尸子》中曾推测娥皇女英嫁于尧即为媵制。从纳妾的制度来看,妾与妻的地位也是无法比拟的,而且妾的宗族与夫也不为秦晋之好,相对来说更像是商人与顾客的关系。
妻为“娶”,而妾为“纳”,娶妻时送到岳家的财物被称为“聘礼”,而纳妾时给予家庭的财物,则被称为“买妾之资”。
娶妻是非常正规的,需要门当户对,占卜八字,明媒正娶,男方所下聘礼和女方的嫁妆都十分丰厚,还要十里迎亲什么的。
妾就简单多了,只需一乘小轿,由侧门入男方家,不会迎亲,聘礼很少,一般也无嫁妆。
宋代结婚礼仪
孟子最先提出。
1、 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例如,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已经知道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前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例如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时期的其他遗址及有关资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的形成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由金石并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因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5 世纪的夏代,开始从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在此期间,尊神活动升温。
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祭祀“天神”。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礼仪包含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若干准则,又是原始社会宗教信仰的产物。礼的繁体字“礼”,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汉代学者许慎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以殷墟为中心展开活动的殷人,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活跃在华夏大地。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地处现河南安阳的殷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尊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
殷王朝并取而代之的周朝,对礼仪建树颇多。特别是周武王的兄弟、辅佐周成王的周公,对周代礼制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他制作礼乐,将人们的行为举止、心理情操等统统纳入一个尊卑有序的模式之中。全面介绍周朝制度的《周礼》,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周礼》(又名《周官》),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讲述周朝典章制度的书。《周礼》原有6篇,详介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宫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
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在西周,青铜礼器是个人身份的表征。礼器的多寡代表身份地位高低,形制的大小显示权力等级。当时,贵族佩带成组饰玉为风气。而相见礼和婚礼(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徽、请期、亲迎等“六礼”)成为定式,流行民间。此外,尊老爱幼等礼仪,也已明显确立。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他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为历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编订的《仪礼》,详细记录了战国以前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仪式。《仪礼》与前述《周礼》和孔门后学编的《礼记》,合称“三礼”,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礼仪著作
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要求人们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他倡导的“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有同情心,要互相关心,彼此尊重。总之,孔子较系统地阐述了礼及礼仪的本质与功能,把礼仪理论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加以发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和民贵君轻说,主张“以德服人”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主张”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讲究“修身”和培养“浩然之气”等。
荀子(约公元前298—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张“隆礼”、“重法”,提倡礼法并重。他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荀子•富国》)荀子指出:“礼之于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故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荀子•大略》)荀子还提出,不仅要有礼治,还要有法治。只有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才能安宁。荀子重视客观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倡导学而至善。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3、《宰相刘罗锅》)。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汉代时,孔门后学编撰的《礼记》问世。《礼记》共计49篇,包罗宏富。其中,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第1篇);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进化概况的《礼运》(第9篇);有记录家庭礼仪的《内则》(第12篇);有记载服饰制度的《玉澡》(第13篇);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第18篇);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第42篇)等。总之,《礼记》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盛唐时期,《礼记》由“记”上升为“经”,成为“礼经”三书之一(另外两本为《周礼》和《仪礼》)。(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二程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的间。”(《二程遗书》卷五)“礼即是理也。”(《二程遗书》卷二十五)朱熹进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间。”(《朱子文集•未垂拱奏礼•二》)朱熹的论述使二程“天理”说更加严密、精致。
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是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在大量家庭礼仪著作中,以撰《资治通鉴》而名垂青史的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的《涑水家仪》和以《四书集注》名扬天下的南宋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1200年)的《朱子家礼》最著名。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6、 礼仪的衰落时期(公元1796-1911年)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烦琐。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大清会典》)。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7、 现代礼仪时期(公元1911-1949年,民国时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当时远在美国的孙中山先生(公元1866—1925年)火速赶回祖国,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
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
宋代婚嫁礼仪的特点
以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起婚年龄。这当然为法定婚龄而已。王肃据《孔子家语》、《服经》等,以为“男十六可娶,女十四可嫁”。司马光也说:“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焉。”
这个婚龄,宋人认为可以,不能早。宋人袁采曾批评幼小而议婚的现象。他说:“人之男女,不可于幼小之时便议婚姻。大抵女欲得托,男欲得偶,若论(判定)目前,悔必在后。盖富贵盛衰,更迭不常,男女之贤否,须年长乃可见。若早议婚姻,事无变易,固为甚善。或者昔富而今贫,或昔贵而今贱,或所议之婿流荡不肖,或所议之女狠戾不检;从其前约则难保家,背其前约则为薄义。而争讼由之而兴,可不戒哉!”
宋代的`婚嫁,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原则进行的。南宋袁采强调“嫁娶,当父母择配偶”。唐代以前,“媒妁之言”仅是礼制上的要求,唐代把它列入法律条文之中。《唐律·户婚》规定:“为婚立法、必有行媒。”十分重视媒人在婚姻中的作用。
宋代沿袭唐代,也很重视媒人作用,结亲大多是通过媒人。“婚娶之礼,先凭媒氏……自送定之后,全凭媒氏往来,朔望传语。”对于媒人,宋人袁采《世范·睦亲》指出宋代媒人为牟利而弄虚作假之风甚于周代。他说:“古人谓周人(通达之人)恶媒,以其言语反复。
绐女家则曰:男家富,绐男家则曰:女美。近世尤甚,给女家则曰:男家不求备礼,且助出嫁遣之资;绐男家则厚许其所迁之贿(嫁妆),且虚指数目。
若轻信其言而成婚,则责恨见欺,夫妻反目,至于仳离者有之。大抵嫁娶固不可无媒,而媒者之言不可尽信。如此,宜谨察于始。”
宋代媒人,是有等级的。“某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官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青凉伞儿,皆两人同行。”
议婚阶段,分为送草帖问卜、回定帖、相亲三步。
定婚,就是男女双方正式订婚,婚姻开始确立的阶段。
定聘者分三步者有之,合并为一者也有之。“自聘送之后,节序不送”,直至亲迎之前。
亲迎,即是完成婚姻日,男家到女家亲迎新妇以归的礼仪,可以细分以下几步叙述:
第一步,是亲迎前三日催妆男家向女家送催妆礼品,是亲迎的信号,古称请期,宋俗称催妆。
这些礼品是花髻、销金盖头、五男二女花扇、花粉盒等嫁衣、脂粉一类礼品。女家收礼后的回礼是金银双胜御、罗花幞头、绿袍、靴笏等物。
第二步,是亲迎前一日铺房女家要把新房的家具器物送往男家挂帐幔,铺设房卧,把新房布置妥善,以助新婚后成家立室。新婚须用新床,必请有福气者来铺房,同床共寝,百年和好。此礼仪叫做“铺房”。
第三步,迎娶当日男家派出一支迎娶队伍,由新郎带队前往女家迎娶新娘。这支队伍中须有吹鼓手和官私等组成。
第四步,新娘下轿入男家门的礼仪娶亲队伍回到男家门首,整个婚姻正式进行高潮,其仪式顺序相当繁琐。新妇到男家门首下轿,还不能立即随便进门,须进行三个小仪式:一是乐官、、抬轿、鼓吹之人等,“拦门”讨“利市钱物”这种“拦门”也有一定程序仪式。
第五步,坐富贵引新妇入房室,坐于床上,一般是男坐床右首,新妇坐于左,称为“坐富贵”。婚房门额上预先挂好一新缎、新妇入门之时,据《梦粱录》载,杭州之礼时说,“众手争扯一小片而去,谓云‘利市缴门’,争求利市钱也”。《东京梦华录》称为“利市缴门红”。
第六步,入中堂举行参拜礼这是婚礼中最重要的大礼。由礼官请新郎新娘出洞房,到中堂举行。其礼如下:“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家各出彩缎,绾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笏(槐简),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
先由男家双全女亲,以秤或用机杼挑盖头,方露花容,至堂前,然后举行参拜男郎父母、家庙等。拜毕而出。摩擦妇倒行,执同心结,牵新郎回洞房,讲交拜礼,再坐床,女向左,男向右坐。礼官以金银盘盛金银钱、彩钱、杂果撒帐次,称为“撒帐”礼。这也是为了以祝颂吉利而已。
第七步,合髻与合卺撒帐之后,伴女执双杯,分别交给新郎、新娘,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即交换酒杯盏而饮,时或称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上,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贺喜。
夫妇完成婚礼之后,还有拜门、三朝等礼。
一是日拜据《东京梦华录》载,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匹回之,谓之“答贺”。婿往参妇家,谓之“拜门”。
二是三朝礼《东京梦华录》载汴京习俗,成婚礼后的第三天,“女家送彩缎、油蜜、蒸饼,谓之蜜和油蒸饼,其女家来作会,谓之‘暖女’”。据记载:“世之嫁女,三日送食,俗谓之暖女,有温存之义。”南宋杭州礼俗略有不同。
“女家送冠花、彩缎、鹅蛋,以金银缸儿盛油蜜,顿于盘中,四周撒贴套丁胶于上,并以茶、饼、鹅、羊、果物等合送去婿家,谓之‘送三朝礼’也。”婚后七日或九日,男婿再往女家行“拜门礼”,女家广设华筵,款待新婿,称为“会郎”。礼毕,女家备鼓吹迎送婿回宅第。